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44章(2 / 2)


  九月末,皇上携燕王、柳阁老、叶世涛回京,开始大刀阔斧地针对江南贪污案整顿朝纲。

  贪污案查抄的赃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库,过千万两之多。皇上在这同时开始筹划对西夏用兵。

  到这时,上至朝臣下至百姓,都明白了皇上之所以严查贪污案,是要整肃官场风气,亦是为了用兵以此方式筹备军需。

  打仗打的是什么?是良将,是士气,还是军需。

  与西夏的谈判一直不顺利,西夏国分明是不想归还他们早在百年前就占据的领土。而西域总督谈判期间一直言辞闪烁拖拖拉拉,其实不过是在等皇上一句开战的旨意。这亦是皇上要他等待的。

  ——局势到现在已明朗起来,皇上将两件国家大事放在了一起,相形为之。

  不论是惩戒一众贪官,还是对西夏用兵,都是独断专行不容人置喙的态度。

  是我的领土,你不能侵占;是百姓的银子,你不能贪污。

  这就是这一代帝王的心迹。

  自然是阻力重重。

  再彪悍的帝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官员、制度挟制。

  用兵的事倒是没人敢往死里反对,皇上在登基之前,是一代权臣,在成为权臣之前,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的悍将——在有银子打仗的情况下跟他谈军事,是自取其辱。

  让皇上头疼的反而是江南贪污案。

  皇上回京之前,杨阁老的党羽隐忍不发,也是知道做什么都没用,几位权臣根本就是铁了心要收拾杨阁老,你在他们面前上吊他们都无动于衷。只有等皇上回京之后群起上奏,才会有效果。

  而他们齐心上奏保杨阁老的同时,杨阁老包括陆先生这些年培养起来的分散在各地的人脉也开始发挥作用:官员不论等级大小,每人每天一道折子;名士不能上折子,便频频发表为杨阁老辩驳甚至是歌功颂德的文章诗词。

  江南贪污案,成了全国皆知的大案。杨阁老的名声响亮,成了无人不知的名人。

  杨阁老不但没因此被人唾弃,反倒成了亦正亦邪之人,怎么看待他的都有。

  这种情形令人愤怒,却无法阻止。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为杨阁老站出来说话是为何?有人是因与他同流合污,怕他倒台之后自己也会没命,有人是因仰慕他一生从不失信于人的品行、敬重他是为皇上登基立过功劳的人,而最重要的,则是因为杨阁老是传承陆先生才学、修为的第一人——可以说,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被囚禁的陆先生。

  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到明面上罢了。

  陆先生固然是皇上的授业恩师,却也是曾意图谋害帝后的人。朝廷第一大罪人,谁敢当众为陆先生鸣不平,便是公然挑衅帝王权威,那是要灭九族的。

  只能用杨阁老借题发挥恶心皇上。

  这些人的力量之中,包括诸多名士、学子,而他们形成的那股力量,影响深远。

  杨阁老是必须要除掉的,但是,绝对不能以江南贪污案、刺杀柳阁老、陷害徐阁老这样的罪行处置他——这些罪行都是为很多人质疑甚至绝不肯相信的。比之相信这些,他们更愿意相信徐寄思是屈打成招——锦衣卫是什么人?屈打成招几乎是很正常的事,大多数人都对此坚信不疑,由此深信杨阁老是被污蔑的。

  皇上面对这些的局面不动声色。自然,皇上自来是喜怒不形于色,谁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情绪,这辈子都难。他任由人们弹劾的弹劾、保人的保人这般不断循环地闹腾,自己着手别的事。

  先是为已休妻的聂宇赐婚,将邢颜许配给他。

  聂宇接旨后,过十日成婚。

  聂宇再娶一个月后,南疆一向神出鬼没的一伙反贼行事猖狂起来,集结了几万人四处横行,皇上委任其为平南大将军前去平乱。

  南疆之事,是在皇上意料之中,却在别人意料之外。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在祁先生的锦溪书院开设恩科,选拔人才。

  南疆开战之际,皇上命户部兵部筹备粮饷及押送粮饷的人员,传旨济宁侯对西夏下通牒:不服不顺则战。

  随即,皇上开始逐一处置江南江南一带地方贪污首脑,再顺延到各个品级的官员,一概按律例严惩,又委任贤能有才之辈补缺。只是将杨阁老丢在天牢不闻不问,不给任何人一个说法。

  换一个帝王,敢这般并行处理三桩事,怕是早已引起哗变天下大乱。他却始终稳如泰山,也真没人敢极端行事大肆煽动人心筹谋造反。

  第一,极端行事的第一人是皇上,他六亲不认的种种行径,再过百年,怕是依然让人胆寒;第二,皇上自登基之前便与燕王齐心为民谋福,至如今,用兵的钱财都是出自国库或是贪官之手,百姓未被殃及,是以民心稳固。

  疆域广阔,有一两处不安生很正常,但是真要让百姓放着安稳太平日子不过造皇上的反,是痴人说梦——百姓如今正喜滋滋地盼着皇上创造一个盛世让他们享福呢,并且这是绝对可能的。

  而皇上比较难办的,是不想让那杆子稀里糊涂为陆先生、杨阁老鸣不平的学士学子对他心寒,闹到日后影响招募人才的地步。

  人们自然清楚皇上的为难之处,明白要将杨阁老推上断头台,还需时日。

  只是仍旧意难平。

  明知一个人该死而不能杀,明知一个人有罪而不能以这罪行给他惩戒……任谁都会怄火不已。可朝堂官场就是如此。

  早在聂宇远赴南疆征战之前,他携邢颜到裴府做客。

  那日两男子在外院叙谈,叶浔则在内宅招待邢颜。

  邢颜隐约听说过叶浔不少事。她欣赏这样的女子,却也有些打怵。寻常处事强横的人,待人时冷淡甚至傲慢都不在少数,真怕叶浔让她碰一鼻子灰。

  午后微暖的阳光映照下,清冽的空气中有着淡淡花香。她带着两名丫鬟,随引路的裴府中人进到正房。

  厅堂三围罗汉床上端坐的女子,有着优雅的仪态,绝美的容颜。笑盈盈站起身来,身形曼妙,透着柔弱。

  不需引荐,邢颜便知这是叶浔。她被那柔和的笑容感染,就此放下心来,上前见礼。在这片刻间,对上叶浔视线。

  必然是有着诸多起落、城府深藏的女子,但那双眼睛澄澈明亮,流转着璀璨的光华,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纯净。

  邢颜如何不知,这只是叶浔平日里的样子,必然还有着凌厉、咄咄逼人等面目。却依然有些惊讶,除了那份美,到底是与想象中反差太大。

  叶浔也认真打量了邢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