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2章(1 / 2)





  香芷旋理解,欣然点头,又问起蒋修染怎么肯出手相助的。

  说起这件事,袭朗就笑了起来。

  那天上大早朝之前,蒋修染找到他面前,问道:“该出手反击了吧?”

  他颔首。

  “睿王归你,淮南王归我。”蒋修染说,“就别另找人弹劾淮南王了,这事儿我做最妥当。”

  “也行。”

  说来也有点儿邪门,他跟蒋修染是初次联手,事先沟通的也只这三言两语,效果却是最佳。

  随后的日子,睿王与淮南王的亲信开始忙着为他们洗脱罪名。

  事情进展拖拖拉拉,皇上怎么也不肯给个正经的态度。他是没办法给认真处置的态度,认真追究的话,睿王说不定就会摊上大罪,打入天牢、囚禁怕是都不为过。

  太子最是了解皇上,看出端倪之后,出面为睿王讲情,自然,也是软硬相加的言辞。完全不追究是不可能的,多少都要给睿王一点儿处分,打压一下其嚣张的气焰。有这样的态度,在皇上看来,已是难得。起码,太子不是丝毫不顾及手足情份的冷酷无情之人。

  **

  香芷旋抽空去了趟香家,在外院等到香若松,亲口说了老太爷要指点他的事情。

  香若松大喜过望,一揖到地,“阿芷,大恩不言谢。”

  香芷旋失笑,“与我无关,我只是来传话的。”

  香若松却是笑道:“个中轻重我都能想到。回去后让三姑爷选个陪我前去的人吧,如此大家都踏实。”

  他这脑子转得飞快,从来都是让香芷旋钦佩的,也就顺势点头,“我会的。”香若松知道她疑心重不是朝夕的事,眼下这般揣测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让袭朗掺和进去,那再好不过。

  有些时候,女子也要担负起一些不大好的名声,为夫君免去一些纷扰。

  随后,香若松命人取出一份礼物,“你已是一品的世子夫人了,早就该前去道贺,只是如今不便登门,我跟你大嫂正愁着找个由头呢,你既是来了,再好不过。”

  香芷旋笑着接下,由衷道谢,“日后你要常去袭府了,大嫂自然也可以,你帮我跟她说一声。老太太和大太太就免了,到秋日再看情形吧。”

  “我明白。”

  兄妹两个说完正事,香芷旋便道辞,去了宁元娘的住处。

  宁元娘最初养的初七已经长成大狗了,模样讨喜,又是天生性子温顺,并不让人打怵。此外,还多了一条一尺多长的小狮子狗。

  小狮子狗名叫十五。

  香芷旋一向觉得叔父给犬类起名字新奇,到了元娘这儿,发现有能与叔父比肩的人了。

  十五一双眼睛黑宝石似的,很活泼的性子,特别可爱。它颈间也戴着一个钻石坠子。

  这大概就是蒋修染与元娘初遇时全程参与的小狗了。

  香芷旋从心底就多了一份特别的情绪,没多久就跟十五很是熟稔了,一面抱着十五,一面询问宁元娘近来的情形。

  宁元娘就笑着说起纸笔铺子的情形,“起初两个月只是不亏本,后来才慢慢好转了,有了盈利。婶婶尽量让我凡事亲力亲为,我可是从中历练了不少。”

  香芷旋欣慰地道:“我看过不了多久,你就比我更懂得那些生意经了。我倒是满心都是经商之道,却没正经试练过。”

  “你只要把日子过好就行了。”宁元娘笑道,“便是你有那份心思,四哥怕是也不准。”

  这倒是真的。香芷旋是鲜见的有钱没处花并且夫君不给机会花钱的那种人——平日里所需一切开销,都从他账上出,他时不时的有了进项,还会抽出几张大额的银票给她。他总是觉得她妆奁丰厚,担心她会觉得手头拮据。

  随后,宁元娘说起接下来的打算:“到夏日,我还是想去西山别院消夏。以往有几年就是在那儿过夏天,凉爽惬意些。眼下日子也安生了,不需要再避着谁,我娘要是过去也不怕,不见就是了。”

  “行啊。”香芷旋点头,“我也正琢磨这件事呢。你已有了营生,外面也没是非了,不需再隐瞒行踪。”住在哪儿,元娘都有袭家、蒋家的人暗中保护着,便继续道,“这儿是闹中取静,风景却当真是不如西山别院那边赏心悦目。别耽搁了,这几日就让人去打理好,早些搬过去,天热了人倒懒得忙这忙那。”

  宁元娘笑盈盈点头。

  翌日,香芷旋就派出人手,让他们去宁元娘面前等候吩咐。

  没几日,宁元娘就搬去了西山别院,过起了清静惬意的日子。

  袭府这边,香若松和一个书生每日去老太爷的书房聆听教诲。老太爷生平所学能够得以发挥一点点,精气神又好了许多。另外一面,也亲自上折子针对先前言官的弹劾做出辩驳。

  香大老爷、宁三老爷那边也做出相应的辩驳。只是,前者辩驳折子是香若松代笔,他照抄一份即可。

  香若松固然有极为圆滑刻薄的一面,可聪明才智也是不容忽视的。是得了老太爷的指点,再转头看看自己父亲全无重点的辩驳折子,实在是看不下去,这才执意相助。

  那场风波,一如袭朗、蒋修染所预料到的一样,弹劾之人不但没能达到目的,反而使得自己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睿王、淮南王对这些人满腹火气,要是他们不能帮自己洗脱罪名,日后就要考虑是不是将这些混账东西视为弃子了。

  所以,到最终,重点落在了睿王、淮南王能否走出困局这件事情上。

  原本,皇上的意思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偏生周皇后和胞兄周汝德乱了阵脚,前者每日在皇上跟前为儿子叫屈,后者每日进宫痛斥袭朗居心叵测意图打压皇嗣,实乃大逆不道。

  说来说去,把皇上的火气说出来了,罚了兄妹两个禁足。

  淮南王那边并不叫屈申冤,先是下跪认错,随后就开始列举睿王私下拉拢过的朝臣,用意不外乎一个:您可以惩戒我,我无话可说,但前提是,先惩戒那个比我更恶劣的。

  换个格局的话,没人会这么做。这种举措,也只能是龙椅上坐的是这样一个帝王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并且是最有效的法子。

  皇上为了堵住淮南王及其亲信的嘴,适当的给了点儿好处,睿王的事情还是留中不发,不予回应。

  当皇帝要深谙某些时候一定要装聋作哑,如今的皇上早已驾轻就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