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谎言之诚第173节(1 / 2)





  人生八十古来稀。

  到了这个年龄,无论如何,都不能因为对方掌握一些命案线索,就简单粗暴的把人带到警察局,勒令其开口。

  何况,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老胡说的,是真是假?

  警察也不可能因为这么简单含糊的口供就立案调查。

  纪询和霍染因对视了一眼。

  这一眼里,默契十足。

  ——是真是假,先上山看看。

  老胡并不记得施工现场和庙在哪里了,用他的话说,那时候还是泥土地,现在铺了石砖变了样,哪里能认得。

  因而只能且行且寻,三人进了大叶寺,这座寺庙需要买票,他和霍染因的简单,老胡的倒是复杂,这个老人没有身份证,拿的是港澳回乡证,需要去别的柜台办理买票手续。

  纪询本来想问他怎么是香江籍的有什么故事定居在琴市,话到嘴边想到自己爷爷一个地道福省人也拿着香江籍住到了宁市,自己也没问过他老人家为什么会跑去香江。

  其后一路往上,年轻人腿脚快,老胡居然也不甘示弱,没一会,就到了山里第一座寺庙中。

  不知道是不是刚才听到的那个故事的缘故,此时纪询再看烟火缭绕,菩萨端坐的寺庙,总有点古怪的感觉,觉得门槛太高,窗格太深,光线照不到里头,倒叫那佛上彩绘,沉沉黯黯。

  “去年动工的不是这座庙。”

  纪询感慨的间隙里,霍染因已经行动力极强地在寺内前后逛了一圈,并找到寺庙的负责人,在其手中拿到了本大叶寺志。

  这是寺庙的事迹记录,能从宝殿里头拿出来,当然不是原本,而是影印本。

  霍染因行动的时候,纪询也没有干站着,他找到了大叶寺立在殿宇外头的石碑,这是功德碑,上面隽刻着大额捐赠人的名字。纪询扫了一眼,自上而下,笔笔数目皆大,数额从几百万到几十万不等。

  其中排行第一的,隽刻的字数特别多,毕竟第一个总是不一样。

  “1997年,喻慈生善人,捐善款300万,助本寺重新修缮”

  “1997年,”纪询念叨着,“距离现在也不是太遥远,是这个寺庙比较年轻还是有别的功德碑我没有看见?”

  熟悉的名字让霍染因抬眼看了一下。

  喻慈生是他的邻居,只比他大四岁,1997年的时候他7岁,喻慈生11岁,11岁的小孩子肯定不可能拿出这么大笔的捐款——捐款的是喻慈生的爸爸,只是以喻慈生的名义捐出。

  喻慈生生下来便是白化病,中年仅得了这个独苗的喻父悲喜交集,自然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坏了,据说自喻慈生降世开始,就开始大笔大笔地往外捐赠,不拘佛教、道教、穷苦人民、还是罕见病症,只要找到喻父面前又确实有困难,多少总能得到些帮助。

  小时候的事情虽然记得不是太清楚了,但这一点霍染因还是有印象的。

  喻慈生一家,也算是一脉相承的慈善家族了。

  他翻开大叶寺志。

  开篇就是大叶寺的源头,大体是南宋流传下来的,中间因为王朝更迭,外敌入侵,几盛几衰,一直到1997年,终于为喻慈生善人资助重建。

  关于喻慈生之所以重建这座寺庙,上面还简单记载了个小故事。

  说是一天喻家人带着喻慈生春游踏青,行经此处,喻慈生突发哮喘疾病,家人慌乱无措,此时寺中主持枯叶大师自后院捧出一钵清泉。

  此清泉自山中“善见泉眼”而出,自南宋起,泉枯寺衰,泉涌寺盛,今日早晨,早已干枯多年的泉眼突然涌出泉水,寺中主持便知有缘人至。

  其后喻慈生饮下泉水,水到病除,而后便捐款300万,助佛寺重修。

  一饮一啄,莫非天定。

  这小故事纪询看得津津有味,不吝赞扬:“这本大叶寺志写得还不错!”

  霍染因就没什么兴趣了,他往后翻了翻,寺志里什么都有记载,一座小桥换了个名字,一尊佛像重新换了材质,也逐一记录上去,何况修整大事。

  除1997年大规模重建,2002年,2008年,2011年都有修缮记录,只是没有去年的。

  老胡说:“那大概是后面的殿宇,当时我可是沿着山道爬了很久。”

  也不乏这种可能。

  这座山这么大,里头可不止大叶寺一个寺庙,多的是不同的寺庙,甚至还有道教的殿宇。

  三人继续上前,这回沿着地图,把左近的寺庙都逛了个遍,依然没有找到去年动工的那座庙。

  这下,老胡的神色有点异样了。

  当然也许是因为爬久了山,累了。

  老胡说:“也许庙宇动工了,但没有记录。毕竟做了亏心事,遮遮掩掩也正常吧?”

  “如果真的动了工,是瞒不住的。”霍染因说,“时常来这里的香客肯定知道山里的庙有没有修缮,我去问问香客。”

  “等等。”纪询叫住霍染因,上来的时候他买了一瓶水,爬了两小时的山,是个人都渴了,他拧开瓶盖,先递给霍染因,“喝一口再去。”

  霍染因接过,喝了两口,润润喉,把水瓶递回给纪询,说一声:“在这里等我。”

  “嗯嗯。”

  纪询答应,接着喝水,也看霍染因远去,喝到大约半瓶的位置,他眼珠一转,将偷偷看他的老胡抓个正着。

  “老大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