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穿越成小镇千金第153节(1 / 2)





  沐氏捶了捶腰,“老了,搬个家都累得慌。”

  等沐氏一走,沈珍珠让月夕把碗筷收拾送去厨房。想到铺子里人少,又把月牙打发去了铺子里。

  沈珍珠静静地坐在摇篮旁边看孩子睡觉,看着看着,开始犯困打瞌睡。

  正迷糊着呢,忽然,身上多了一件衣裳。

  她抬眼一看,是郭怀旭回来了。

  郭怀旭伸手将她抱起放在了床上,又快速将她的衣服去掉,用厚被子盖在她身上,“天冷,别坐在那里打盹,仔细冻着了。明日开始,让刘守德早起把暖墙烧起来。”

  沈珍珠迷迷糊糊地躺进了被窝里,“娘和小舅那里要不要烧?”

  郭怀旭脱掉棉袍也钻进了被窝,“我都留了暖墙,晚上问一问他们,需要就烧。暖墙火大,烧久了有些燥,有些人受不住。往后咱们屋里也要经常往地上撒些水,每天熬些汤喝。”

  沈珍珠趴在他肩膀上睡觉,“你怎么回来这么早?他们都走了?”

  郭怀旭嗯一声,“爹说我下午要去表哥那里读书,让我先回来了。”

  沈珍珠又问,“这回搬了家,咱们还要请客吗?”

  郭怀旭想了片刻回道,“今年咱们家办了不少事情,我的意思是不请了,娘子觉得呢?”

  沈珍珠立刻赞通道,“那就别请了,劳民伤财的,不过是搬个家而已。总是去请客,人家还以为咱们想趁机敛财呢。”

  小夫妻两个说了一阵子话,一起沉沉睡去。

  第89章 发嫁;死了

  等沈珍珠再次醒来时, 郭怀旭已经走了,连月牙也被沐氏打发去铺子里帮忙,只有月夕一个人安静地守在摇篮旁边。

  沈珍珠缓缓坐了起来, “三爷走了?”

  月夕点头,“三爷说去沐家,霍大人也一起去了。”

  沈珍珠看了看摇篮里的两个孩子问道, “尿了没?”

  月夕摇头,“奶奶睡了半个时辰, 哥儿们连吭都没吭一声。”

  沈珍珠穿上棉袄起身, 带着月夕一起把自己屋里的衣裳查看一遍, 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她心里都得有数, 万一两个丫头都不在, 她自己也能快速找到。

  整理好了衣裳,她又去整理书房。晌午搬家搬得匆忙,许多书都是放在篮子和箱子里一起搬过来,还需要细细整理一番。

  书房里的摆设跟之前一模一样, 沈珍珠循着记忆, 将所有书籍按照原来的位置放置, 还顺手把有损毁的书修复好。等两个孩子再次醒来时, 她已经将书房整理得整整齐齐。

  月夕在东屋喊, “三奶奶, 哥儿们醒了。”

  沈珍珠放下手里的抹布就往东屋跑, 刚抱起孩子, 沐氏来了, “我们乖乖们都醒了?”

  两个一起哭,沈珍珠没办法,只能一起喂。

  为了喂孩子方便, 沈珍珠特意请木匠打了张特殊的椅子。这椅子中间可以坐一个人,左右两边连着两个小柜子,柜子的台面是两块可以推拉的板子。需要喂孩子时她把两块板子往中间一拉,在她胸前合拢,两个孩子可以一起躺在上面。椅子后面有靠垫,板子上面也有褥子。

  等喂过了孩子,将两块板子往旁边一拉,恢复原位。

  沈珍珠一手搂着一个,沐氏在一边帮忙,“这椅子真不错。”

  沈珍珠拍了拍两个孩子,“孟家哥儿手巧,我只是一说,他还真能做得出来。”

  沐氏摸了摸二郎的小手,“你这屋里暖墙赶紧烧起来,屋里暖和些,孩子们也不用穿这么多,晚上要是把被子蹬了也不会着凉。”

  沈珍珠问沐氏,“娘那屋里要不要烧?”

  沐氏摇头,“我不用,我还没到那岁数呢。要是过了五十岁,我定然也烧。”

  沈珍珠笑,“娘还年轻的很呢。”三十多岁的年纪在沈珍珠心里真的还算是年轻人,可惜这个年代三十多岁的人个个都有孙辈,以老人自居。

  沐氏又摸了摸大郎的手,“我看外面太阳不错,等他们吃饱了咱们到各个院子里逛逛。”

  沈珍珠本就不是个喜欢闷在屋里的人,等小哥儿两吃饱后,将他们裹得紧紧的,母女两个一人抱一个一起出了屋子。

  太阳还扎实的很,整个正院都沐浴在阳光中,屋顶的几块明瓦泛出光芒,抄手游廊顶上画的彩绘在阳光照射下也显得鲜明动人。

  母女两个抱着孩子慢慢往外走,大郎二郎只露出小脸蛋,小眼睛滴溜溜地到处看。

  沈珍珠亲了孩子一口,“咱们搬了新家,喜不喜欢呀?”

  二郎哦了一声,旁边的大郎也哦了一声。

  等走到前院,刘守德迎了过来。

  沈珍珠抱着孩子对他道,“往后你每天早起先将前院扫一遍,吃罢了早饭再将正院和东院也扫一扫,西院那边莫要随便过去。”

  刘守德连忙道好。

  沈珍珠去前院客厅里看了看,让刘守德打水来将客厅里所有的桌椅板凳什么的都擦一擦。

  母女两个抱着孩子一起到了大门口。

  沐氏看了看不远处的王家,对女儿道,“往后倒是与他家离得近了。”

  沈珍珠笑一声,“娘,往后往北街这边来盖房子的人家肯定会越来越多。舅妈前儿不是说要在咱们隔壁盖房子,娘明儿让舅妈赶紧把这地皮买下来。往后大舅和表哥中了进士,总得有个像样的老宅。”

  沐氏又道,“你晚上跟旭哥儿说,家里除了你表姐送来的单子,别的事情一概不让他操心了,好生读书,过了年一定得把县试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