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上书弹劾(第二更)(2 / 2)


崔禄踌躇满志的提笔蘸墨,挥毫疾书。

这一战便是他扬名立万之刻。

...

...

众正盈朝这四个字嘉靖皇帝大体是不信的。

在他眼中,世人都是贪婪的。臣子们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何谈什么众正盈朝?所谓股肱之臣无非是一群追名逐利之辈罢了。

在嘉靖皇帝眼中,这天下自然都是朱家的。所以每一粒米每一文钱也应该是朱家的。

臣子们吃朱家的米拿朱家的钱,非但不知感恩,甚至还贪污钱财。

这偷的可都是朱家的钱啊。

所以嘉靖皇帝提防臣子就像提防贼人一样。

稍有不合他心意的,便要捉拿审问。

轻罪的责斥廷杖,重罪的杀头抄家。

所谓君臣和睦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当然,嘉靖皇帝还是需要臣子来替他干活的。

不然就靠他一个人就是累死也处理不过来繁杂的政务。

用归用防归防,嘉靖皇帝分的很清楚。

有时嘉靖皇帝甚至纵容臣子之间相互弹劾,如此一来他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谓帝王心术,不可轻易为外人道也。

最近弹劾闽浙总督的奏疏不少,嘉靖皇帝却并未放在心上。

这是因为他刚刚看过一本名为《抗倭记》的书。

这书中所写虽然有些偏激,但还是很引人深思的。

其中对于真倭假倭的描写最是令嘉靖皇帝感慨。

他一直以为穷凶极恶的倭寇都是日本浪人。

现在看来却是错了。

有不少倭寇竟然就是他的子民,是他的百姓!

这让嘉靖皇帝心中五味杂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假倭?

这在《抗倭记》中说的很清楚。

当地的商人和倭寇勾结走私,人手不够需要雇佣海员。这便有了假倭数倍于真倭的现象。

嘉靖皇帝一番沉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

人性都是趋利的。

走私的暴利让这些海商不顾家国大义,违背国策铤而走险。

至此,嘉靖皇帝对这些海商的嘴脸看的透彻。

朱纨捣毁双屿,利益受损最严重的自然是这些本地海商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这么多官员一起弹劾朱纨,可能是巧合吗?

嘉靖皇帝又不傻,如何看不出这其中的关联?

如今朝中除了江西籍的官员最多,便属闽浙了。

闽浙官员都是家族的喉舌,这个时候一齐发声自然是有所预谋的。

如此小伎俩,如何能够瞒的过嘉靖皇帝?

他可是自诩重瞳亲照的圣君。

嘉靖皇帝决定将这些弹劾朱纨的奏疏留中不发,先晾一晾这些“忠良”之臣。

...

...诸天大道图